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扶贫的空间性思考——以云南省瑞丽市D傣寨为例的分析

2020-04-15分类号:G759.2

【作者】胡琰  
【部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摘要】本研究以云南省瑞丽市D傣寨为例,从空间性的视角探讨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扶贫的有效路径,强调社会文化的再生产应以主体的在场为前提,具有场域性和空间性。教育作为社会文化再生产的主要方式,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均具有特定的空间性特点。本研究中首先以传统的奘寺教育为例,阐明传统教育的实践空间具有地域性特点;其次运用数据分析,呈现瑞丽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这种不均在结果上表现为农村傣族青壮年多外出从事体力劳动并且最终返乡。教育赋予了个体实现就业流动的能力,这种赋能体现了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劳动力市场的运转逻辑和跨时空联结。学校是现代教育的实践空间,成为将社会行动从地方社会脱离出来的脱域机制,并对传统社会文化空间产生冲击。本研究还对目前教育扶贫中的行政举措和市场力量加以分析,由此强调教育扶贫需遵从场域的逻辑,重视农村社区教育的建设;村落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是有效增强内生动力的非制度化路径,儿童应成为非制度化路径中教育扶贫的重要对象。这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农村教育扶贫  空间性  脱域机制  空间重构  非制度化路径
【基金】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集中连片特困仡佬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研究”(项目编号:16BMZ074)的阶段性成果;; 中央民族大学2019年度“中央民族大学‘双一流’建设资金”之民族学学科经费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民族教育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