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黑鲈(♀)×蓝鳃太阳鱼(♂)杂交F_(1)的形态及遗传特征
2020-03-24分类号:S917.4
【部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热带亚热带水产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摘要】为探究大口黑鲈远缘杂交育种的可能性,本研究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了以大口黑鲈为母本、蓝鳃太阳鱼为父本的远缘杂交实验,成功获得了杂交F_(1)群体。大口黑鲈(♀)×蓝鳃太阳鱼(♂)杂交F_(1)的胚胎具有正常的发育时序,在平均水温(22.5±0.5)℃条件下,胚胎发育历时约49 h,受精率约为65%,孵化率约为21%。室内养殖10周,结果显示杂交F_(1)日均增重1.55 g,饲料利用率为0.75,杂交F_(1)与大口黑鲈(日均增重1.56 g)具有相似的生长速率,且显著高于父本蓝鳃太阳鱼(日均增重1.07 g)。杂交F_(1)的形态特征表现出明显的杂交属性,可数性状(侧线鳞数、背鳍、胸鳍和臀鳍数)和测量性状(可量性状和框架测量性状)均介于双亲本之间;测量性状比少数偏向于大口黑鲈而多数偏向于蓝鳃太阳鱼,且部分性状比超越了双亲本。5S rDNA基因扩增和分析显示,亲本大口黑鲈和蓝鳃太阳鱼各有2种类型的5S rDNA,杂交F_(1)继承了双亲本4种类型的5S rDNA;4种类型的5S rDNA 编码区序列(CDS,120 bp)高度保守;杂交F_(1)与大口黑鲈的2种5S rDNA类型的转录间隔区(NTS)均包含1个“GCT”可变区(序列长度186~205 bp),而杂交F_(1)与蓝鳃太阳鱼的2种5S rDNA类型的NTS则高度保守(序列长度分别为86和263 bp)。5S rDNA分析结果证实了杂交F_(1)融合了双亲本的基因组。本研究为大口黑鲈远缘杂交育种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大口黑鲈 蓝鳃太阳鱼 远缘杂交 形态特征 生长 5S rDNA
【基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46);; 广东省公益研究与能力建设专项(2017A030303002);; 广州市科技计划创新环境建设计划珠江科技新星专题(201906010025)
【所属期刊栏目】水产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