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天津行化银两制度研究
2020-03-15分类号:K25;F822.9
【部门】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 山西大学山西省晋商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天津"行化银"是近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区域银两制度,它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并在银两市场的整合中取得优势,行用范围不断扩大。经过庚子事变冲击后,行化银两制度在政府、商会、银行、炉房等多方力量的博弈下不断调整,其实银基础化宝银逐步退出货币市场,但其价值尺度和记账货币功能不断强化并在20世纪10年代发展成为天津的标准虚银两。行化银在近代天津货币兑换市场、国内外汇兑市场和商业清算市场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与作用,为天津贸易及其商业覆盖区域提供重要的交易媒介和信用工具。然而,由于清末民初以来银元势力的扩大,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以银元为主导的货币政策,导致以行化银为代表的虚银两制度处于危机之中,最终完全被银元取代而退出历史。
【关键词】行化银 近代天津 银两制度 虚银两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运行研究”(批准号:16ZDA133)的阶段性成果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经济史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