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基于最大熵模型模拟西北太平洋柔鱼潜在栖息地分布

2020-03-13分类号:S917.4

【作者】龚彩霞  陈新军  高峰  
【部门】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农业农村部大洋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海洋大学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大洋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摘要】为模拟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潜在栖息地分布,分析柔鱼渔场时空变化和环境变化规律。利用2011—2015年中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海域获得的柔鱼渔业生产数据,结合该海域海洋环境遥感数据,包括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叶绿素a (Chlorophyll-a, Chl a)浓度、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 MLD)及海平面异常(sea level anomaly, SLA),采用最大熵模型对柔鱼潜在栖息地进行模拟,并利用ArcGIS软件对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7月柔鱼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39°N~43°N, 150°E~163°E。8月柔鱼最适宜区向东移动,较适宜区向北扩张至46°N。9月柔鱼最适宜区和较适宜区面积向西缩小,主要集中在40°N~46°N, 150°E~160°E。10月最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向南移动,主要分布在40°N~45°N,150°E~165°E。各月影响柔鱼潜在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有所差异,7—8月为SST,9月为MLD和SST,10月为NPP和SST。研究表明西北太平洋柔鱼分布受海洋环境因子的影响,时空变化明显,最大熵模型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潜在栖息地分布的模拟精度非常高。
【关键词】柔鱼  最大熵模型  潜在分布  海洋环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SFC41876141)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水产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