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乌鲁木齐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研究

2020-02-25分类号:X321;F301.2

【作者】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艾力西尔·亚力坤  刘晓曼  蔡博峰  陈前利  冯彤  菊春燕  李松  张飞云  
【部门】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摘要】[目的]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土地低碳利用的重要指标,对其时空调控是协同促进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的重要路径。[方法]文章研究基于乌鲁木齐市2005年和2012年1km高空间分辨率排放网格数据(CHRED)和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法,探讨乌鲁木齐市7个城区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从时间上看,乌鲁木齐市7个城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表现为"5增2减"的现象;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3 431.49万t上升到5 147.96万t,其中以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二氧化碳排放增长最大,由2005年的2 885.15万t增加到2012年的4 139.15万t。(2)从空间上来看,城市向北部和东南部扩展明显,未利用地和耕地迅速减少,城市扩展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明显增加;中心城区和城市扩展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上升最快。(3)从土地利用转移上看,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明显,整体呈现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园林地和水域等类型转移。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转移导致的碳排放强度增长最显著,均超过700万t/万hm~2。[结论]绿洲城市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时空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扩张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控制绿洲城市扩张规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建立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核算体系与综合调控政策,将是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土地利用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时空演变  碳汇  乌鲁木齐市
【基金】新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地方政府土地行为视角的城市化碳排放效应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2015211B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土地城市化碳排放效应与调控对策研究——以新疆典型城市为例”(7156305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向资助“塔里木河流域未利用地转型的生态风险与响应机制研究”(2017M623336XB)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