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青藏高原高寒区青稞光温生产潜力和产量差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020-02-16分类号:S512.3;S162.53

【作者】弓开元  何亮  邬定荣  吕昌河  李俊  周文彬  杜军  于强  
【部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国家气象中心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目的】探讨有气象数据记录以来1977—2017年青藏高原青稞生长季内气候变化,以及对青稞光温生产潜力和产量差的影响。【方法】基于青藏高原农气资料,校正DSSAT-CERES-barley模型,模拟过去40年间青藏高原青稞生育期长度及光温生产潜力,并结合实际统计产量计算产量差,通过数理方法解析气候变化对其影响情况。【结果】(1)青藏高原多数站点过去40年间青稞生长季内温度、降水呈显著上升趋势,太阳辐射量呈下降趋势,且林芝站达到显著水平,与增湿相比增温趋势更加明显;(2)在播期和品种不变的情况下,过去40年青稞生育期长度显著缩短,引起不同站点下降的主要气候因子不同,高海拔站点主要由平均最高气温升高所致,低海拔站点主要由生育期内平均温度升高导致有效积温增加所致;(3)青藏高原青稞光温生产潜力受海拔影响,3 500 m左右的高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高且稳定,如山南站平均光温生产潜力最高可达12 000 kg·hm-2。3 000 m左右的低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低,平均在6 000 kg·hm-2,且易受气候变化影响,高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对太阳辐射更敏感;(4)青藏高原在过去30年间由于实际产量增加,导致绝对和相对产量差都呈减小趋势,平均相对产量差由58.2%缩小至34.5%,但缩小幅度放缓,2007—2017年拉萨和日喀则站点平均相对产量差最低,小于25%。【结论】青藏高原不同站点光温生产潜力差异较大,高海拔站点青稞光温生产潜力显著高于低海拔站点,过去40年气候变化导致低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波动大,而高海拔站点较为稳定。由于品种改良和栽培管理水平提高,过去30年青藏高原产量差逐渐缩小,但除拉萨和日喀则外,其他站点产量差仍较大,未来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关键词】青藏高原  青稞  光温生产潜力  作物模型  气候变化
【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00403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0509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300102)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