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形分析的干热河谷区典型地类土壤优先路径分布特征
2020-01-14分类号:S152.7
【部门】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云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云南玉溪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
【摘要】[目的]定量分析土壤优先路径的分布特征,为探究土壤优先流运动及土壤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分形理论,以云南省楚雄市元谋县老城乡苴那小流域4种典型地类(林地、荒草地、农地、园地)为研究对象,在各地类区域内依据地形分别设置4个10 mX 10 m或10 mX 15 m的样方,利用染色示踪法提取和分析土壤染色特征参数,将染色影响半径分为≤1 mm、>1~≤2.5 mm、>2.5~≤5 mm、>5~≤10 mm和>10 mm等5个等级,研究各典型地类土壤优先路径分布特征及其与大孔隙的关系。[结果]4种地类各个土壤剖面的计盒维数基本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不同影响半径的优先路径连通性以林地发育程度最好,其次是农地,园地最差;同一地类不同半径范围的优先路径连通性从大到小排列,园地依次为>1~≤2.5 mm、>5~≤10mm、>10 mm、≤1mm和>2.5~≤5 mm;荒草地和林地均为>1~≤2.5 mm、>2.5~≤5 mm、≤1 mm、>10 mm和>5~≤10 mm;农地为> 2.5~≤5 mm、>1~≤2.5 mm、≤1 mm、>10 mm和> 5~≤10 mm。4种地类中,荒草地优先路径数量最多,其次是林地和农地,园地最少;荒草地和园地在同一土壤深度上优先路径数量由大到小依次为≤1 mm、>1~≤2.5 mm、>2.5~≤5 mm、>5~≤10 mm和>10 mm,林地为>1~≤2.5 mm、≤1 mm、>2.5~≤5 mm、>5~≤10 mm和> 10 mm,农地为>1~≤2.5 mm、>2.5~≤5 mm、≤1 mm、>5~≤10 mm和> 10 mm。土壤中大孔隙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且孔隙半径为>1.5~≤2.0 mm和>2.0~≤3.7 mm的大孔隙数量与稳定出流速率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优先路径分布具有自相似性,可用分形分析中的计盒维数对优先路径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进行表征;优先流的发生与土壤中大孔隙的分布和数量关系密切,大孔隙分布密集区更易发生优先流。
【关键词】土壤优先路径 分形理论 大孔隙 染色示踪 计盒维数 干热河谷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60235,31560233);; 云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BB018);; 云南省教育厅研究生基金项目(2019Y0139);; 国家林草局林业科技创新平台运行补助项目(2019132161)
【所属期刊栏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