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消化道菌群结构、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分析
2019-12-31分类号:S917.4
【部门】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摘要】为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消化道的菌群结构、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特征,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分析了大黄鱼胃、幽门盲囊和肠道中菌群组成及分布,并对比研究了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模式下的消化道菌群;同时,结合生化分析方法解析2种模式下消化道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特征。结果显示,2种养殖模式下,菌群多样性随消化道延伸呈下降趋势;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f))、Fructobacillu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等代表的菌属为共有优势菌群。其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Anaerostipes等的丰度随消化道延伸呈下降趋势,而乳杆菌科、E01_9C_26_marine_group(o)所代表的菌属及黄杆菌属等则相反;普氏菌属(Prevotella_9)、乳杆菌科代表的菌属为2种模式养殖大黄鱼的主要差异菌属。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幽门盲囊和肠道中的菌群组成及其参与营养和免疫相关代谢通路的基因数目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胃部的菌群组成和相关代谢通路基因数目存在明显差异;而网箱养殖大黄鱼胃部与幽门盲囊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相关代谢通路基因数目间的差异相对较小。2种养殖模式下的大黄鱼消化道菌群与饲料菌群相近。另外,胃和幽门盲囊也具有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说明,整个消化道还具有一定的化学免疫屏障作用。本研究结果将为大黄鱼健康养殖提供基础参考,并为消化道菌群生理功能探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黄鱼 消化道 菌群 消化酶 非特异性免疫酶 养殖模式
【基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级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9GH15);; 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LYC2017RS01);;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47);;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603022018021);;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2017L3019);; 福建省科技平台建设项目(2018N2005)共同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渔业科学进展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