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因素和政策干预对中国棉花生产布局变迁的影响
2019-12-04分类号:F326.12
【部门】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棉花生产重心呈现出由南向北,再由北向西北地区变迁的特点。新疆自1997年以来一直是中国最大的植棉省,2017年其棉花播种面积占全国总量的69.41%。本文从自然因素和政策干预两个视角分析其对棉花生产布局的影响。基于1978—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在全国层面,生长季平均日照时长和生长季平均降水量对棉花生产集中度有显著影响。生长季平均日照时长每增加10小时,棉花生产规模指数将大约上升0.354%;生长季平均降水量每增加1毫米,棉花生产规模指数将大约下降0.010%。增加新疆地区虚拟变量与气候变量的交叉项后,结果显示生长季平均温度对棉花生产规模指数有正向影响,相比其他地区,新疆的生长季平均温度每增加1摄氏度,棉花生产规模指数将大约上升9.629%,这可能与温度升高导致新疆积雪融化、地下水增加、宜棉范围扩大以及棉花生长期延长有关;生长季平均日照时长每增加10小时,棉花指数将大约上升0.359%。此结果基本验证了棉花喜光照、惧严寒的生长习性和新疆独特的自然优势。此外,不同时期制定的棉花政策也促进了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结论表明自然和政策因素都对中国棉花布局向新疆集中具有重大影响。中国政府对新疆棉花发展的支持政策遵循了自然规律,发挥了新疆的自然条件优势。
【关键词】棉花 生产布局 自然因素 政策干预 气候变化
【基金】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项目“至2050年中国种植业发展战略研究”;;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资助(编号:2662018PY101;编号:2662018QD008)
【所属期刊栏目】农业技术经济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