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濒危中华鲟人工群体的繁殖生物学

2019-11-29分类号:S917.4

【作者】罗江  杜浩  危起伟  张辉  乔新美  熊伟  刘志刚  冷小茜  吴金平  沈丽  王成友  吴金明  张书环  周琼  刘源  王科兵  
【部门】农业农村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摘要】以1998―2008年孵出的子一代(F1)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为材料,研究了人工养殖中华鲟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年龄10~20龄的492尾人工养殖子一代中华鲟体重为30~169 kg,体长为140~258 cm,肥满度为0.77~1.26,体长(L)与体重(W)之间的关系式为W=1×10~(–5)L~(2.9658) (R~2=0.9076,n=492)。74尾中华鲟性腺发育成熟,成熟比例为15.04%,成熟个体中雄鱼体重[(60.73±14.53)kg]和体长[(172.27±13.46)cm]均小于雌鱼体重[(88.39±29.14)kg]和体长[(193.37±18.90) cm];雄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10龄,平均为(14.96±1.93)龄,雌鱼最小成熟年龄为12龄,平均为(17.84±1.80)龄。雄鱼催产成功率为76.36%,精子快速运动时间为(49.11±13.38) s,精子寿命为(220.75±56.47)s;雌鱼催产成功率为57.89%,产卵量为(13.43±6.79)万粒,卵径(3.97±0.15)mm,卵重(0.046±0.013)g,受精率为(42.72±27.82)%,孵化率为(51.61±32.41)%,出苗量为(4.44±5.67)万尾。与野生中华鲟相比,人工养殖中华鲟成熟个体体格、繁殖力和繁殖效果均有下降趋势,人工保种面临挑战。
【关键词】中华鲟  子一代  人工养殖  繁殖生物学
【基金】农业农村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LFBC0907),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修复向家坝库区渔业资源及保护长江珍稀特有物种合作项目(F1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5CB15070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9ZD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772854)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水产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