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恢复模式下红壤区森林植被盖度变化的阈值效应分析
2019-11-28分类号:S718.5
【部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长汀县水土保持事业局
【摘要】植被恢复过程中乔木层与灌草层变化的阈值效应往往决定着生态恢复工程的成败,若忽视这一效应可能会引发其他生态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建设,填补相关研究空白,研究了典型红壤区自然和人工恢复模式下乔木层和灌草层盖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基于前沿的生态阈值评估框架,利用线性模型和三种阈值模型(包括分段回归模型、阶跃函数模型以及通用模型)评估了不同恢复模式下两种盖度指标之间的阈值效应。模型评估结果的后验分布形式表明:在人工恢复乔木层与灌草层盖度之间存在阈值效应,而在自然恢复模式下则不存在;通过比较各个模型评估结果的精度可知,分段回归模型结果更加准确;进一步利用分段回归模型得出,当前人工恢复样地中乔木层盖度的阈值为42.85%(95%的置信区间为41.57%~44.13%),此时灌草盖度为58.75%,若超过乔木层盖度阈值会使得灌草层盖度开始降低。研究结果对促进我国红壤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改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态恢复 生态阈值 后验分布 植被盖度 阈值模型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360);;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2017-FX-04)
【所属期刊栏目】自然资源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