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红线划定方法及其在长江岸线中的应用
2019-11-15分类号:X321
【部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摘要】长江岸线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突出,划分长江岸线的生态红线对于长江生态保护以及岸线的有序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梳理生态红线的概念和内涵,概述生态红线的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从生态敏感性、生态功能重要性、禁止开发区3个方面,建立长江岸线生态红线评价指标体系,最终阐明长江岸线生态红线的划定技术方法和流程。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岸线生态红线一级保护区长度为597.11 km,占长江岸线长度的7.55%,包括荆州、咸宁、安庆等部分岸段。生态红线一级保护区实施最严格的管控措施,禁止任何开发建设的活动。长江岸线生态红线二级保护区长度为1 171.29 km,占长江岸线总长度的14.81%,包括岳阳、池州、苏州等部分岸段。生态红线二级保护区应严格空间开发活动的强度,确保生态红线功能不降低,红线面积不减小,且不超过资源利用上线。该研究对于岸线科学合理利用和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生态红线 长江岸线 生态敏感性 生态功能重要性 禁止开发区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1100101);; 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重点项目(KFJ-STS-ZDTP-0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85,41601169);;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61088)
【所属期刊栏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