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时空特征及演化

2019-10-15分类号:G122

【作者】廖岚钦  胡娟  
【部门】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摘要】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主廊道之一,集聚着长江流域主要的文化特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主要载体,研究长江经济带内不同类型非遗的历史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探索长江经济带的文化发展演变历程.利用核密度估计法以及重心迁移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内858项国家级非遗的历史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非遗在各历史时期的数量高低不均,呈现出六起六伏的结构特征,总体表现出发源于远古,成熟于宋唐,鼎盛在明清的时代特征;2)长江经济带的非遗重心在两晋时期发生转向,由原来的向东北改为向西南方向移动;3)十大类非遗中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与曲艺类的发展具有滞后性,其余各类型非遗发展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起伏不定;4)非遗内涵与结构大致经历了"早期依赖自然、崇尚神明—中期征服自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寻艺术美—晚期凭借先进技术工艺追求生活品质,关注身心健康发展"的三个变化特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江经济带  时空分布  历史时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147);; 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6161);; 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CCNU16JCZX09)
【所属期刊栏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