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幼鱼嗜中性粒细胞对副溶血弧菌清除的动态变化
2019-09-27分类号:S941.42
【部门】上海海洋大学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部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结核病(肺)重点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摘要】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人-兽-鱼共患的致病菌,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的健康。为了研究宿主嗜中性粒细胞清除细菌感染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副溶血弧菌Vp57~(RFP)菌株感染受精后48 h(hours post fertilization,hpf)的斑马鱼(Danio rerio)幼鱼耳泡,建立局部感染模型,并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01菌株为对照,系统比较了副溶血弧菌和大肠杆菌的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LD_(50))、存活曲线以及和嗜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RT-qPCR验证炎症相关基因il1b和il10在感染前后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和大肠杆菌感染斑马鱼幼鱼的LD_(50)分别为7.90×10~8 CFU/mL和1.14×10~(11) CFU/mL,与感染大肠杆菌相比,斑马鱼感染副溶血弧菌后招募嗜中性粒细胞的速度更快,且数量更多。RT-qPCR结果发现斑马鱼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在相同时间点能够激活更高的il1b和il10基因的表达,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建立的副溶血弧菌-斑马鱼幼鱼耳泡局部感染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嗜中性粒细胞清除副溶血弧菌感染的动态过程,以及深入揭示天然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 斑马鱼 嗜中性粒细胞 天然免疫
【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D-8002-15-0042);; 上海市教委重点创新项目(13ZZ-127);; 水产动物疾病与基因编辑育种的平台建设和前沿科学研究(A1-3201-19-3013)
【所属期刊栏目】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