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稻生物学特性、发生与防控研究进展
2019-09-27分类号:S451;S511
【部门】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省农产品品质改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摘要】杂草稻Oryza sativa f. spontanea是一种伴生性的稻田恶性杂草,和栽培稻Oryza sativa同属禾本科Poaceae稻属Oryza,具有生长势强、易脱粒、休眠性强、耐逆等特性;其起源主要是由栽培稻品种去驯化而成。杂草稻的发生严重影响栽培稻产量,降低稻米品质,影响稻种纯度,且难以防除。中国杂草稻发生分布不均,在广东、辽宁、宁夏、江苏、江西、黑龙江、安徽、山东、浙江等地均有发生,且发生程度不同。其发生原因主要有农机跨区作业、栽培技术改变、选择性除草剂缺乏等。目前常采用人工拔除,调整栽培方式(套播、直播转变为移栽、机插),实施水旱轮作,施用丙草胺类除草剂等方式防除,但尚未有非常有效的防控措施。此外,由于杂草稻的变异类型丰富,其遗传背景又与栽培稻相似,因此可作为栽培稻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参62
【关键词】植物学 杂草稻 生物学特性 危害 发生 防控
【基金】“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1009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501394);; 浙江农林大学人才启动资助项目(2014FR057);浙江农林大学学生科研训练资助项目(113-2013200034,113-2013200074)
【所属期刊栏目】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