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上海低盐度封闭海域IMTA建立及大黄鱼生态养殖

2019-09-11分类号:S965.322

【作者】张琪  霍元子  刘巧  刘萌萌  陆宏达  华雪铭  何培民  
【部门】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水域环境生态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摘要】在上海金山低盐度封闭海域建立了IMTA(integrated multi-trophic aquaculture)系统,进行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成鱼生态养殖试验及营养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水生植物穗花狐尾藻、近江牡蛎进行生态修复后,水体中硝态氮、亚硝态氮、铵态氮、磷酸盐和COD平均浓度分别下降58.82%、37.50%、55.32%、53.85%和45.18%,大黄鱼存活率达到94%,10月份特定增长率0.22%±0.018%/d。生态养殖的大黄鱼肥满度、肝体指数、脏体指数分别为1.82±0.25、1.36%±0.32%、3.18%±0.22%,均显著低于非生态养殖的大黄鱼13.7%、25.7%、24.5%(P<0.05)。特别是粗脂肪含量为31.14%±0.11%,显著低于非生态养殖的大黄鱼42.46%±0.08%(P<0.05);粗蛋白、灰分和水分含量分别为66.79%±5.94%、3.84%±0.003%和73.15%±0.07%,均分别显著高于非生态养殖的大黄鱼54.91%±4.88%、3.14%±0.005%和65.96%±0.03%(P<0.05);生态养殖大黄鱼的必需氨基酸的缬氨酸(Val)、蛋氨酸(Met)、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苏氨酸(Thr)、苯丙氨酸(Phe)、赖氨酸(Lys)含量显著高于非生态养殖大黄鱼20.7%,36.0%,22.1%,20.5%,20.1%,25.2%,18.2%(P<0.05)。以上结果表明,大黄鱼可以在5~6低盐度海域生存和养殖,生态养殖模式下的大黄鱼具有更高营养价值。
【关键词】大黄鱼  生态修复  低盐度封闭海域  IMTA  营养成分变化
【基金】上海市海洋局科研项目(沪海科2015-02)
【所属期刊栏目】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