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上游流域径流变化特征与归因分析
2019-08-22分类号:P333.1
【部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摘要】开展变化环境下新安江上游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归因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湿润区水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利用实测径流、气象资料和遥感植被指数(NDVI)数据,基于布迪克假设框架的弹性系数法,分析了新安江上游降水、潜在蒸散发(ET0)和植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实测径流序列转折点发生在1999年左右。2000-2015年径流深较1983-1999年下降了281 mm,相对变化率为20.8%,且21世纪初期径流下降尤为显著。(2)2000-2015年下垫面参数n较1983-1999年增加了52.5%,植被变化对径流影响显著增强。径流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且对降水敏感性超过潜在蒸散发。(3)气候变化是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其次为植被变化。气候变化和植被变化分别导致径流深下降了145.37 mm和140.96 mm,贡献率分别为50.77%和49.23%。NDVI在2000年后增加显著(P<0.001),植被变化的水文效应超过了降水和潜在蒸散发,未来长期的植被生态水文效应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径流 植被变化 气候变化 弹性系数 布迪克理论 新安江上游
【基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球科学野外科学考察项目(YWKC2018A09);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才启动项目(2017r069);;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1019);;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17A004)
【所属期刊栏目】自然资源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