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利益合作网络主体治理效益评价
2019-08-20分类号:TV213.4
【部门】河海大学商学院 河海大学江苏省"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河海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
【摘要】基于合作网络理论,建立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环境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研究国际合作组织、政府机构、社会民众和企业四方合作机制,以流域环境治理效益最优为目标,求解四方主体最优资源投入量和最优影响因子,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验证四方资源投入量和影响因子对流域环境治理总效益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环境治理中,各利益主体需要相互协调、积极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公共资源的浪费,保护流域生态文明。环境治理的总效益与四方主体的影响因子有关,其中企业的影响力与效益呈现"倒U型"关系,当企业的影响力超过临界值59%,会导致最优治理总效益下降;四方各主体资源投入量与效益也呈现"倒U型"关系,当资源投入量超过临界值也会导致最优治理总效益下降,表明政府的过多干预、国际机构和社会民众的无效参与都不利于提高环境治理效益。
【关键词】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合作网络治理 多元利益相关者 治理效益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环境利益共同体建设研究”(批准号:16ZDA046)的研究成果
【所属期刊栏目】亚太经济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