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的行为逻辑——兼论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路径转换与对策建议
2019-08-05分类号:F812.5
【部门】山东大学商学院
【摘要】文章力求展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背后更加完整的行为规律和行为图谱,从而为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与化解重大风险奠定行为基础。研究表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的背后,分别呈现了"绕道逻辑"、"倒逼逻辑"和"机会主义逻辑"。"绕道逻辑"是指地方政府借助融资平台、影子银行、PPP新马甲等方式避开法律和中央政府监管要求而发债,使《预算法》和有关监管规范地方政府发债的"明规则"被事实上普遍隐性举债的"潜规则"强制替代;"倒逼逻辑"是指政治与财政双重压力迫使地方政府通过隐性举债开拓财源,并凭藉"大而不倒"的集体行动逻辑,倒逼中央对地方债务危机予以舒困;"机会主义逻辑"是指在多层级政府的委托代理过程中,地方政府基于自利动机,在救助预期与制度软约束的双重影响下隐性举债。文章引申的政策含义在于,治理地方政府隐性举债进而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应由当前的行政治理转向以"现实的具体的人"—地方官员—为政策出发点的行为治理模式;同时,在强调立法、规则、文件等"硬"工具手段的同时,也应强调助推等"软"治理手段的有效性,从而充分彰显分权架构内地方政府的正向激励作用。
【关键词】隐性债务 绕道逻辑 倒逼逻辑 机会主义逻辑 行为治理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社会学视角的转型期地方政府行为变异及其治理研究”(项目编码:2017CSH03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政府改革与建设:能力、法治与监督”(项目号:16JJD630010);; 山东大学(威海)“青年学者未来计划”专项资助(项目编码:2017WHWLJH01);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年团队项目(2017-2019)“经济波动中的财税政策研究:理论机制与效应评估”(项目编码:IFYT1711)
【所属期刊栏目】财政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