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中的产业扶贫模式及其绩效评估
2019-07-20分类号:F323.8
【部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摘要】贫困治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基层工作的核心,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是贫困治理的重要手段。全国乡村出现了形式多样的产业扶贫模式。依据产业经营主体的所有制性质和土地利用方式两项标准,可以划分出"村营市场主体""、企业承包制"和"企业示范经营制"三类产业扶贫模式。考察扶贫模式绩效,应考虑三个评价标准,即收入增加、对政府扶贫资金依赖性和贫困户参与生产程度。案例研究显示,"村营市场主体模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公益性,但对村干部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企业承包制"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企业示范经营模式"形式灵活,有利于激发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但二者都面临企业、村集体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基于案例分析提炼出产业模式和扶贫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定量绩效评估提供了理论准备。
【关键词】贫困治理 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模式 发展绩效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17VZL006)
【所属期刊栏目】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