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评价技术体系及其发展趋势

2019-07-15分类号:TS201.6

【作者】祁潇哲  贺晓云  黄昆仑  
【部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标准质量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农业农村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食用)重点实验室  
【摘要】针对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的问题,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国际组织及我国对转基因生物的食用安全评价框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目前全球对转基因生物的食用安全评价主要包括新表达物质毒理学评价、致敏性评价、营养成分分析、全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加工对食用安全的影响、抗生素抗性评价;2)虽然目前全球基本形成了对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评价的原则和技术体系框架,但由于新型生物技术产品的出现,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评价的具体过程存在争议;3)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评价体系需要在营养学检测方面构建作物营养数据库,在毒理学检测方面构建毒蛋白数据库,在致敏性检测方面建立体外细胞评价模型,在非期望效应方面构建非期望效应评价模型。综上,面对新型生物技术产品,需要继续发展、完善已经建立的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评价原则和技术体系,以更好地保障人类健康。
【关键词】转基因生物  食用安全  营养  毒理  致敏性  非期望效应
【基金】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16ZX08011-005)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