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1龄性早熟自交和1龄性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F1养殖性能及可食率比较
2019-07-15分类号:S966.16
【部门】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海洋大学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海洋大学
【摘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1龄性早熟是目前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全面了解中华绒螯蟹1龄性早熟性状对其子代相关性状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1龄性早熟自交家系(PI)和1龄性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家系(PHN),综合评估其养殖性能和可食率。结果表明:(1)在扣蟹养殖阶段, PI组F_1扣蟹平均体重始终大于PHN组; PI组F_1雌体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早熟率均高于PHN组,雄体则较低,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PI组F_1雌体成活率显著低于PHN组(P0.05)。扣蟹终体重呈正态分布, 3.00~8.99 g终体重扣蟹比例较高。(2)在成蟹养殖阶段,生长前期(3—5月)PI组平均体重低于PHN组,生长后期(7—9月)则以PI组为高;3—5月和7—9月PHN组F_1WGR和SGR均高于PI组,而5—7月则以PI组为高; PI组F_1生殖蜕壳和性腺发育略早于PHN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来看, PI组F_1成活率和产量均高于PHN组,但饵料系数显著低于PHN组(P0.05)。综上, 1龄早熟自交组F_1具有扣蟹平均体重大、早熟率略高,成蟹生殖蜕壳较早、成活率和产量高的特点;而1龄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组F_1则具有扣蟹成活率和产量高,成蟹生殖蜕壳略晚、饵料系数低的特点。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 子一代 性早熟 养殖性能 可食率
【基金】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48);; 江苏省渔业科技类项目(D-2018-4);; 上海市科委工程技术中心能力提升项目(16DZ2281200);; 深圳市澳华农牧有限公司横向项目(D-8006-16-0088);; 上海市高水平大学建设研究项目(A1-2801-18-1003)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水产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