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嵛山赤松纯林赤枯病特征及与林分因子的关系
2019-07-15分类号:S763.7
【部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 昆嵛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摘要】【目的】解析和定量评价林分因子对赤松赤枯病发生(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为昆嵛山赤松纯林的营林措施和赤枯病的预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昆嵛山区域选取林龄相对一致(约34年)的赤松纯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分密度、郁闭度、树高、枝下高、胸径和冠幅6个林分因子及赤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各项林分因子与赤松赤枯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冗余分析得影响赤枯病发生的关键因子。【结果】赤枯病在赤松林中普遍发生,发病样地占调查样地的96.3%。整体上,高密度林(2 956~4 089株·hm~(-2))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高于低密度林(688~1 822株·hm~(-2))和中密度林(1 823~2 955株·hm~(-2))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疏林(郁闭度70%)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不同的树高、枝下高、冠幅和胸径分组中,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着分组值的增大而减小。相关性分析表明:林分密度对赤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r=0.761,P<0.01)。冗余分析证明林分密度和枝下高对赤枯病发生的贡献最大。【结论】松赤枯病在昆嵛山区域发生较普遍但不严重,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不同林分因子分组中均有差异,且均受各林分因子极显著影响。RDA分析证明,林分密度和枝下高对松赤枯病影响最显著,建议对昆嵛山区域赤松纯林赤枯病的防治工作要以重要因子为主要调控对象,进行合理修剪和间伐。
【关键词】昆嵛山 赤松纯林 赤枯病 发病率 病情指数 林分因子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D0600104);; 山东昆仑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运行补助(2019132127);;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CAFYBB2019SY023-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270682)
【所属期刊栏目】林业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