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西棉业研究
2019-07-15分类号:F329
【部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摘要】抗战时期陕西棉业的发展在中国近代棉业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随着抗战爆发后传统棉业格局的变化,陕西棉区不得不面临新的使命与困境,棉花生产在制度变化和技术改进的前提下,艰难地维持着与粮食作物间的相对平衡。传统棉花供需环节的断裂和后方各省对原棉的迫切需求,迫使陕棉转运川渝,虽然以政府和各大纱厂为主要运力,但陕棉的外销数量和比重都较战前降低。这一方面反映了战时棉花外销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也为迁陕的当地机器纱厂提供了原料准备。战时纱布急剧短缺的环境下,陕西机器与手工棉纺织业出现了共同繁荣的局面。战时陕西棉业的发展,是全国经济格局变动下后方产业要素自身重组的结果,也反映出后方省际贸易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复兴在保障战时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抗日战争 大后方 陕西 棉业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及资料整理”(批准号:14ZDB047);; 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抗战时期大后方棉纺织业发展研究”(批准号:2018CXZZ058)阶段性成果之一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经济史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