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土地改革与新中国主权货币的建立:建国初期“去依附”体制下的反危机经验研究

2019-07-09分类号:F321.1;F822.9

【作者】温铁军  刘亚慧  唐溧  董筱丹  
【部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摘要】民国"黄金十年"经济高增长之际,银元币制受西方国家纸币改革和美国白银法案的负面影响无法维持,民国政府被迫进行外汇本位的纸币改革,但也因此而必须依靠外部支持来维持币值稳定。民国后期发生了严重通货膨胀,直至谢幕。新中国被动继承这一币改成本,初期通胀严重;但通过土改,仅用1年多时间就依靠国内的力量彻底治理了通胀。其中的关键机制是,土改形成对占人口88%的农民的动员能力使得新政权能够获得绝对充裕的物资,为打击投机和实施货币折实制度提供了基本保障;货币折实、抑制投机使人民币回归了价值载体的最基本职能,政权与城乡劳动者相结合的"实物本位"和"劳动吸纳货币"的币制特征,体现了人民币内含劳动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之币"的政治经济学属性。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重大制度创新,不仅显著区别于民国法币体系的外币本位和"投机吸纳货币",也与西方财富吸纳货币、资本剥夺劳动的币制具有本质区别。
【关键词】国初通胀  土地改革  货币吸纳  货币折实  “去依附”主权货币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16XNLG06)的支持
【所属期刊栏目】政治经济学评论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