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有效性与货币政策转型
2019-07-01分类号:F822.0;F832
【部门】东北财经大学
【摘要】不纠结于M2与社会融资规模两者是否相竞争地适用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相反,基于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历史演进的系统梳理,以及金融创新背景下增加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实践的理论溯源及对比分析,本文实证评价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产出和通货膨胀有效性、金融创新因素的可能影响,进而探讨货币政策转型的客观必要性。研究发现:与分别单独作用相比,M2和社会融资规模共同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更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金融创新冲击因素对于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金融创新冲击后,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呈现趋同趋势,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产出、通货膨胀有效性降低,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与利率关系渐行渐远。这意味着,我国亟需在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数量型向价格型货币政策转型方面进行系统改革。
【关键词】金融创新 社会融资规模 中介指标 市场利率 SVAR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财政分权、政府间经济职能分工与我国宏观经济稳定:生成机制、实证检验与改革方略选择”(71873024),项目负责人,周波;;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培育经费资助项目(辽百千万立项[2015] 63号),项目负责人:周波
【所属期刊栏目】经济问题探索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