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社会三维视角中的民族旅游空间变迁——以西双版纳景洪城傣族旅游为例
2019-06-30分类号:F592.7
【部门】广州大学旅游学院
【摘要】本文从空间的社会本体论出发,突破现有研究中常见的国家-市场、市场-社会或国家-社会二元关系分析,综合国家-市场-社会三者的动态关系,扎根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景洪城的田野调查资料,对整体社会转型期我国民族旅游空间变迁的特征及其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景洪傣族旅游空间在分布模式、地理区位、文化符号、投资规模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2)国家在旅游空间变迁中居于主导地位,市场的作用日益增强,本土社会在逐渐后退,但这不能简化为权力与资本合谋入侵社会的单向过程。(3)国家面对市场时存在依靠市场发展经济和发展经济为了社会的双重目标张力;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全面参与的政府意志与部分原住民主动退出的个人意志之间的冲突;市场与社会的关系从全面嵌入趋向解绑,但市场既不应该也不能够完全脱嵌于社会。由此本文提出:(1)对于财政资金匮乏的民族旅游地,市场资本在民族旅游空间中呈现出好恶交织的两面性,关键在于建立国家-市场-社会的动态平衡协商机制。(2)当前需积极调整市场-社会关系,预防本土社会从旅游空间中或主动,或被动的持续撤退,其中,原住民主动隐退的现象需得到足够关注。
【关键词】旅游空间 国家-市场-社会 景洪 民族旅游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市场与社会:旅游地近郊民族社区景观商品化的社会机制研究”(14YJCZH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民族旅游社区地方营造的制度嵌入性研究——以西双版纳景洪典型傣寨为例”(41701152)
【所属期刊栏目】旅游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