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水稻密度对水稻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019-06-28分类号:S511;S964.2
【部门】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上海海洋大学农业农村部鱼类营养与环境生态研究中心 上海海洋大学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 青田愚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首批入选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global important agriculture heritage system, GIAHS)保护的试点项目,该系统中最适水稻密度的选择关系到其更好地应用推广。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水稻栽培密度开展了优化研究,分析3种水稻栽培密度(高、中、低密度株行距分别为20 cm×30 cm、30 cm×30 cm和40 cm×30 cm)下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构成,记录3种水稻密度青田田鱼(Cyprinus carpio var.color)的存活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低密度(40 cm×30 cm)条件下的水稻分蘖数和生物量在拔节期后均显著高于高密度;在3种密度中,低密度(40 cm×30 cm)下的水稻茎秆构成性状优势明显;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茎秆构成因子是穗长、关联度最大的产量构成因子是千粒重。水稻中密度(30 cm×30 cm)栽培时青田田鱼的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 SGR)达到最高值4.54%±0.03%,极显著高于高密度(20 cm×30 cm)时的3.62%±0.04%。各水稻密度下的青田田鱼的存活率(survival rate, SR)无显著差异。基于水稻生长和综合效益考虑,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采用中密度(30 cm×30 cm)栽培方式可以在保证水稻不减产的同时获得更快的田鱼生长速率。
【关键词】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GIAHS 水稻密度 水稻生长 产量
【基金】稻-水产综合种养的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16391901600)
【所属期刊栏目】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