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艺性状的糜子抗黑穗病资源田间鉴定与评价
2019-06-12分类号:S435.16
【部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目的】综合评价糜子品种资源对黑穗病的抗性,筛选抗病资源,建立黑穗病田间评价鉴定体系。【方法】以301份糜子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人工饱和接种法,于2017-2018年连续两年对糜子资源进行黑穗病抗性鉴定,并对连续两年均表现高感和感病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301份糜子种质资源中抗黑穗病资源较少,其中连续两年均免疫品种10份,占3.32%,分别是五原小黄糜、狗尾蛋、紫秆红黍、一点黄黍、正宁红粘糜、灰糜子、夯糜子、B85-25、赤黍1号、陇糜2号;连续两年均高抗品种3份,占1.00%;连续两年均表现稳定抗病品种34份,占11.30%;一年表现抗病、一年表现高抗品种17份,占5.65%;连续两年均表现稳定感病和高感品种36份,占11.96%。高感和感病糜子资源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糜子感染黑穗病后,株高降低、茎粗减小,分枝数、节数、叶片数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升高,穗子畸形,整个植株表现为矮化型、小叶丛生型、丛枝型。【结论】表现免疫、高抗、抗病糜子资源可用于糜子育种和品种改良;在生产中,可利用株高、茎粗、分枝数、节数、叶片数、穗形对糜子黑穗病进行快速鉴定。
【关键词】糜子育种 黑穗病 农艺性状 抗病鉴定 品种资源
【基金】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6-A26);;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D07B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71529);; 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2014KTZB02-03);; 陕西省小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项目(2009-2018)
【所属期刊栏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