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毒理学模式生物——海洋青鳉的生长和摄食行为发育
2019-06-05分类号:X171.5;S917.4
【部门】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针对海洋青鳉实验室养殖成活率低的问题,对其摄食行为发育进行研究,了解其早期阶段的摄食行为发育状况,为人工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单摄像机结合镜面成像的方法,对海洋青鳉胚后发育阶段90 d摄食的观察与分析,研究了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条件下海洋青鳉的生长特征和摄食行为发育。结果显示,幼体体长的平均生长率为2.579%/d,体长与日龄间的关系为y=3.132+0.383x-0.004x~2+0.00003x~3,R~2=0.98。通过各项摄食行为指标将其幼体生长发育分为3期6个阶段:仔鱼期(0~10 d)分为前仔鱼期(0~4 d)和后仔鱼期(5~10 d),稚鱼期(11~30 d)分为前稚鱼期(11~18 d)、中稚鱼期(19~24 d)和后稚鱼期(25~30 d),幼鱼期(31~65 d)。青鳉幼体出膜4 d后开始投喂初孵卤虫,至10 d所有鱼苗均能捕食。青鳉仔鱼期幼体死亡率较高,但摄食能力稳步提升,至该期末,摄食成功率提升至45%~55%,摄食效率达0.5~0.6个/min;稚鱼期幼体的各项摄食指标均有大幅度提升,对饵料的响应时间不断缩短,摄食速率提高,响应距离也逐渐增长,摄食量增大,摄食成功率已提升至90%~95%;幼鱼期各项摄食指标已接近成鱼,摄食效率达9个/min以上,摄食功能已趋于完善。研究表明,海洋青鳉在仔鱼期对卤虫无节幼体的响应距离短、摄食速率低下,摄食成功率与摄食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其自身的发育以及摄食能力的稳定提升,摄食成功率和摄食效率逐步提高,成活率趋于稳定。养殖期间,通过密切注意海洋青鳉的摄食行为变化,改变投喂的数量和频次,使更多的仔鱼尽快过渡到稚鱼期,可能是提高养殖的成活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海洋青鳉 仔稚鱼期 生长 摄食行为 发育 生态毒理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6123);; 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2017A610282);; 宁波大学学科开放基金(xkzsc1508)
【所属期刊栏目】水产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