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下吉富罗非鱼的生长及生理响应变化

2019-05-31分类号:S965.125

【作者】阴晴朗  郭忠宝  肖俊  周毅  罗丽莉  张孝瑾  罗永巨  
【部门】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广西水产遗传育种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  广西新农人饲料有限公司  
【摘要】为探讨在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下吉富罗非鱼不同养殖密度的生长特性和生理指标变化,评估吉富罗非鱼在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下的适宜养殖密度。以吉富罗非鱼为研究对象,设计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放养密度5尾/m~2(SD1组),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放养密度180尾/m~2(SD2组)和270尾/m~2(SD3组),比较各组吉富罗非的生长性能,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脏hsp70 mRNA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经过120 d的养殖,SD2组吉富罗非鱼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绝对生长率显著高于SD1和SD3组。SD2和SD3组存活率、体质量差异系数和饵料系数低于SD1组。SD2组血清皮质醇、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溶菌酶水平和肝脏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30 d时显著高于SD1组。SD3组血清皮质醇和葡萄糖水平在60 d后持续上升,120 d时显著高于SD1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溶菌酶水平和肝脏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60、90 d时显著高于SD1组,甘油三酯在整个实验期显著低于SD1组。研究表明,SD2组吉富罗非鱼在养殖前期受到环境胁迫,中后期适应环境;SD3组在养殖中后期受到环境胁迫,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综合考虑吉富罗非鱼生长和血清生理指标,池塘循环水槽养殖吉富罗非鱼的适宜养殖密度为180尾/m~2,在该密度下罗非鱼能适应养殖环境,养殖效果优于传统养殖模式。
【关键词】吉富罗非鱼  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  高密度应激  生长特性  生理指标
【基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46);; 南宁市重点研发计划(20172010)
【所属期刊栏目】水产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