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识别的基层政府治理理性解构——以中原M县为例
2019-05-21分类号:D630;F323.8;D422.6
【部门】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精准识别是精准脱贫的基础,贫困村识别是精准识别的重要内容。以科层理性和关系理性为分析工具,解构中原M县贫困村识别的基层政府治理理性。科层理性从识别条件、指标规模和申报程序三个方面规制基层政府(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的关系理性。关系理性对科层理性的消解,造成基层政府贫困村识别偏差:县扶贫办将指标向"特色工程"倾斜,于乡镇间"选择性平衡",优先配置于基础好的乡镇,形成指标分解的初步偏差;乡镇将有高层政治资源关联的、认同乡镇权威的、有利于组织平衡的、忠诚度高的、可规避风险的、可凸显政绩的村庄纳入贫困村,最终造成55%的偏差率。综上,基层政府治理理性的逻辑序列为:科层理性优先于关系理性;在价值型关系理性中,面向上的价值型关系理性优先于面向下的价值型关系理性;在工具型关系理性中,"规避风险"优先于"政绩";价值型关系理性优先于工具型关系理性之"政绩"维度;同一治理主体在不同政策阶段遵循不同的治理理性。
【关键词】精准扶贫 贫困村识别 基层政府治理理性 科层理性 关系理性
【基金】清华大学农村研究院清华农村研究博士论文奖学金项目“产业扶贫政策过程中贫困户话语权问题研究——基于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视角”(201708);;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资助项目“博弈论视角下产业扶贫政策过程的基层逻辑解构”(2017YBZZ011)
【所属期刊栏目】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