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与生育期气象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互作关系

2019-05-16分类号:S512.11;S161

【作者】李世景  徐萍  张正斌  卫云宗  
【部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业学院  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摘要】【目的】研究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与生育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与互作关系,为气候变化下黄淮旱地小麦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10—2017年国家黄淮冬小麦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在不同区域试验点的农艺性状与降水资料,结合地理时空分布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和出苗-成熟期总降水的关系。【结果】空间分布上,黄淮旱地小麦实际单位面积产量、千粒重呈现由西部旱薄地向东部旱肥地增加的趋势。西部旱薄地的株高相对较高,中东部旱肥地的株高相对较低。中东部以北的黄淮旱地不同生育阶段的总降水普遍较低,中东部以南的黄淮旱地不同生育阶段的总降水相对较高。时间变化上,河南、山西和陕西的中西部旱地的出苗—成熟期总降水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出苗—抽穗期总降水与实际单位面积产量、株高、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黄淮旱肥地的株高和有效穗数决定了产量变异的53.2%,黄淮旱薄地的株高和千粒重决定了产量变异的67%。【结论】建议黄淮旱肥地冬小麦育种以适当增加株高,提高花前高效利用有限降水的能力和增加穗部发育为主。黄淮旱薄地育种以稳定株高,提高花后转运干物质的效率和收获指数为主。
【关键词】黄淮旱地  冬小麦  农艺性状  出苗-成熟期总降水  时空分布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小麦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栽培途径(2017YFNC050025);; 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项目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