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鲆鲽类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
2019-05-13分类号:S943
【部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海水养殖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
【摘要】细菌性疾病是中国海水养殖鲆鲽类的主要病害,为全面了解病原菌种类,本研究对1999~2012年从山东、江苏、河北、天津等沿海地区养殖场发病鲆鲽鱼类中分离得到的124株优势菌株进行了16S rR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学分析。将基因序列与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进行相似度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有83株与弧菌属(Vibriosp.)细菌相似度最高,11株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细菌相似度最高,4株与爱德华氏菌属(Edwardsiella sp.)细菌相似度最高,26株为其他15种属的细菌。根据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进一步将66株菌鉴定为16个种,优势种为溶藻弧菌(V. alginolyticus)、哈氏弧菌(V. harveyi)、鳗弧菌(V. anguillarum)、杀鲑气单胞菌(A. salmonicida)和迟缓爱德华氏菌(E. tarda)。选择其中的9株鳗弧菌和4株迟缓爱德华氏菌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其中7株鳗弧菌和3株迟缓爱德华氏菌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有较强的致病性。研究结果可为阐明中国海水养殖鲆鲽类的流行病发生历史、病原种类、病原监测及疾病控制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鲆鲽类 病原菌 16S rRNA基因 系统发育学分析 鉴定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0311300);;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9ZD0706);; 鳌山科技创新计划(2015ASKJ02)共同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渔业科学进展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