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添加玉米秸秆对旱作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2019-05-01分类号:S152;S153.6

【作者】王碧胜  于维水  武雪萍  高丽丽  李景  李生平  宋霄君  刘彩彩  李倩  梁国鹏  蔡典雄  张继宗  
【部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河北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摘要】【目的】研究玉米秸秆还田对不同耕作处理下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旨在探究长期传统耕作土壤添加秸秆后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并确定添加秸秆提高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原因,为旱地农田固碳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大田长期试验地的传统耕作和免耕小区土样进行室内培养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传统耕作土壤不加秸秆(CT)、免耕土壤不加秸秆(NT)、传统耕作土壤加秸秆(CTS)和免耕土壤加秸秆(NTS),15次重复;秸秆为传统耕作玉米植株地上部分,用量为5%烘干土质量,在25℃恒温培养箱中通气培养180 d,定期取样进行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结果】(1)不加秸秆处理团聚体以250—53μm为主,占全部团聚体的52%—66%;添加秸秆处理以2 000—250μm团聚体为主,占全部团聚体的41%—50%,CTS较CT提高230%—302%,NTS较NT提高92%—134%。(2)添加秸秆处理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以及>0.25 mm团聚体百分比(R_(0.25))显著提高,培养到180 d时,CTS较CT分别提高133%、130%和235%,NTS较NT分别提高53%、75%和87%。(3)培养至180 d时,CTS较CT分别提高250—53μm和<53μm团聚体有机碳70%和54%;NTS较NT分别提高250—53μm和250μm)形成并增强其稳定性,提高大团聚体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且对传统耕作处理土壤的促进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添加秸秆  旱作土壤  团聚体  有机碳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0200408、2016YFD030080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5BAD22B03);; 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1610132019033)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