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中国采煤沉陷区空间格局与治理模式

2019-04-26分类号:TD327

【作者】李佳洺  余建辉  张文忠  
【部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摘要】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引发严重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传统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沉陷区复垦研究不同,考虑采煤沉陷区自然生态因素和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从综合治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采煤沉陷区整体格局和面临的社会经济风险,深入研究各地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路径。结果表明:中国采煤沉陷区面积预计超过60000 km2,其中与城乡建设用地和耕地叠压的面积分别达到4500 km2和26000 km2,涉及人口达2000万左右,其中山西和山东两省采煤沉陷区的影响最为严重;从区域特征来看,中国采煤沉陷区有开发利用、环境修复、民生保障、异地搬迁四大主要治理导向,进一步结合社会经济和空间特征,可以将沉陷区分为环境适应发展型、基础设施完善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环境修复型、民生保障型、异地搬迁型六个治理类型。
【关键词】采煤沉陷区  空间格局  综合治理  中国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1128,41671166);;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FZD-SW-314)
【所属期刊栏目】自然资源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