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探索与思考——乡村地理青年学者笔谈
2019-04-26分类号:F320
【部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山西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南宁师范大学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摘要】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乡村振兴路径需要体现乡村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区域性。来自乡村地理学领域的16位青年学者,以笔谈方式,对中国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开展了深入讨论。核心观点如下:(1)乡村振兴需要遵循时空分异规律,重点关注乡村发展的时空传承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衔接,建立彰显地域特色和具有可操行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分类、有序地推进乡村的人居环境、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和治理模式等转型。(2)力求城乡融合和联动,构建城乡复合多中心网络体系,创新采用"乡村群"空间组织模式,以乡村内生力、城镇辐射力与规划约束力共同驱动乡村振兴。(3)在中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农业承载着食品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产品等多重功能,需要构建农业"全价值链"的发展路径,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产业兴旺。(4)在能源富集区,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需求前提下,需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西南地区,依托山区特色生态、人文资源打造山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塑乡村旅游新品牌、构筑山水田园乡村家园;在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应与"东北振兴"战略协同推进,有序分类推进;在长三角地区,应在全面认知乡村工业化到乡村城镇化,再到乡村特色化,到乡村的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阶段演化特征基础上,寻求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在西北地区,应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乡村"自主脱贫"的能力,实现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在京津冀地区,需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在资源型地区,乡村振兴核心将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效农业体系替代以资源开采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在传统农区,优化耕地利用转型同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耦合格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混杂性"特征的乡村,需激活农村土地资源的资产和资本属性,推进空间有序整合与活化,寻求多主体共同参与和缔造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乡村发展 乡村地理学 中国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1187,41571161,41601178,41741022,41771560,41801175,41871177)
【所属期刊栏目】自然资源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