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再教育”到“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二战后德国纳粹历史教育的失范与重构
2019-04-25分类号:K516.5;K516.44-4
【部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纳粹历史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纳粹历史反思和民主化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战后初期直至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纳粹历史教育经历了一次失范与重构,主要表现为教育流派、逻辑起点与叙事范式的转变。占领时期美国政府依照杜威等学者对纳粹主义根源的诊断,在西占区发起"再教育"运动以克服德国的专制传统,以实用主义的教育方式揭露纳粹罪行和德国人民的集体罪责。联邦德国建立后,文化教育学的复归彻底改变了50年代纳粹历史教育的逻辑和范式,教育界在"美好过去"的自我设定下对纳粹历史采取沉默与逃避的态度,最终导致1959年反犹浪潮的爆发。1966年阿多诺发表《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报告,指明了纳粹历史教育对德国社会的重要性,将"大屠杀"设定为纳粹历史教育的核心内容,批判放弃思考和判断的纳粹"追随者",从而引领纳粹历史教育率先转向批判教育学范式并走上正轨。
【关键词】德国 历史教育 “再教育”运动 纳粹历史 阿多诺 奥斯维辛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战后德国政治教育发展变革的动力机制及其启示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6BKS113);; 2017年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当代德国二战史观教育发展机制及其借鉴研究”(项目编号:17ZD046)研究成果
【所属期刊栏目】教育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