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都市区居住与产业用地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
2019-04-19分类号:F301.2;F299.27
【部门】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中心
【摘要】以北京都市区为研究案例地,采用核密度估计法、Ripley’s K(d)函数分析了北京都市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分布特征与集聚强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层模型,重点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时间段内产业用地的集聚强度都要高于居住用地的集聚强度,说明居住用地出让的空间分布格局更为分散化,而产业用地出让的空间分布格局更为集聚。②土地利用格局显著影响居民的通勤行为,随着产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密度的提升,居民的通勤时间与通勤距离都明显缩短,说明居住在土地混合程度越高区域的居民能够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来优化通勤行为;个体属性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住房产权以及邻里特征等因素也会显著影响居民的通勤时间与通勤距离。
【关键词】土地利用 职住分离 通勤行为 多层模型 北京都市区 交通拥堵 首都功能疏解
【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6D42)
【所属期刊栏目】经济地理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