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国的“高储蓄率之谜”——预防性储蓄的决策机制和经验事实
2019-04-05分类号:F832.22
【部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目前,预防性储蓄理论能否有效地解释中国居民的储蓄行为尚未可知。本文以地震为不确定性事件克服收入波动的内生性问题,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展开了系统检验。理论上首先提出了"地震通过影响预期收入与预期收入的方差,最终影响居民储蓄率"的作用路径。然后分别基于中国微观家庭收入分配调查(CHIP)和宏观省际数据,在微观层面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和系统GMM法,在宏观层面借助合成控制法和工具变量法,为该路径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证据支持。研究发现:首先,汶川地震后,在不同的收入状况下,四川家庭预期收入的方差增大,居民储蓄率相比震前显著提升;其次,家庭所在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与预期收入的方差负相关,并且与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间接地证明了地震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依赖于预期收入的方差,最终明确了预防性储蓄动机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预防性储蓄 收入不确定性 居民储蓄率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中央财经大学“青蓝科研团队”;; 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新市场财政学理论研究”的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世界经济文汇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