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尺度下不同时序景观指数集与粒度效应分析
2019-03-25分类号:P901;P237
【部门】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摘要】[目的]景观格局变化是景观生态学中的热点问题。研究省域尺度下不同时序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选取计算景观指数所需的适宜粒度范围并筛选出代表性景观指数集对分析景观格局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安徽省土地覆被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2005年、2010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安徽省土地覆被的转移数量与方向进行研究;通过设置不同的栅格大小研究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并选取合适的粒度范围;基于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与敏感性分析,筛选出代表性景观指数集。[结果](1) 2000—2010年安徽省的土地覆被始终以耕地为主,其次是林地与人工表面;人工表面的增加是建立在耕地面积减少基础之上的,在10年间共有超过3 200km2的耕地转化为人工表面;(2)景观指数存在粒度效应,粒度变化会对景观指数的计算结果产生影响;省域尺度下计算景观指数所需的合适粒度范围为100~125m;(3)研究安徽省景观格局变化的代表性景观指数有4个,分别为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面积、香农多样性指数。[结论]计算安徽省景观指数的适宜粒度范围为100~125m,安徽省的代表性景观指数集为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面积、香农多样性指数,为进一步研究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机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景观指数 粒度效应 代表性指数 土地覆被 安徽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旱作区土壤肥力和生产力演变规律及肥沃耕层特征”(2016YFD030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同重构措施复垦土壤水氮运移和作物生长模拟响应机制”(41471186);; 陕西省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8-ZD07)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