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交错区耕地变化及其非边际化特征分析——基于规模与收益水平视角
2019-03-15分类号:F327
【部门】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摘要】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方法和耕地变化重要性指数模型,分析2008—2013年科左后旗耕地面积变化特征,并结合农户调研数据,利用综合平衡法从农户耕种规模与收益水平视角探讨农牧交错区耕地变化的动因。结果表明:1)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2008—2013年科左后旗耕地面积不降反增,草地被开垦为耕地现象明显;2)2008—2013年科左后旗耕地边际化现象不明显,单位耕地面积平均纯收益为5 412.60元/hm~2,农民为了增加收入而扩大耕种规模。研究认为,虽然农牧交错区单位面积耕种收益水平不高,但由于可以实现规模经营,农民通过人为垦殖等方式扩大耕地面积而使劳均耕种收益达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是造成边际耕地呈现非边际化特征的重要原因。建议加强对农牧交错区边际耕地合理利用方面的研究,并针对农牧交错区进一步采取生态保护措施,降低耕地扩展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的风险。
【关键词】耕地利用 耕地边际化 农地经营规模 生态保护 农牧交错区
【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基金项目(201411009)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