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中国PM_(2.5)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
2019-03-15分类号:X513
【部门】铜仁学院旅游与地理系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浙江省地理信息中心 河南省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
【摘要】基于长时间序列的遥感反演PM_(2.5)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R/S和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了1998~2014年我国PM_(2.5)时空格局、空间变化特征以及污染来源。结果表明:1998~2014年期间,最高只有24.67%的国土面积上,PM_(2.5)浓度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年平均准则值10μg/m~3的要求;PM_(2.5)浓度小于10μg/m~3地区主要是青藏高原、台湾、北疆,内蒙古北部和黑龙江西北部,年均PM_(2.5)浓度大于95μg/m~3的地区主要是南疆和华北平原。1998~2014年期间,全国61.84%的国土面积PM_(2.5)浓度呈上升趋势,平均上升了3.91μg/m~3,上升最大值为39.1μg/m~3。其中,呈显著上升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华北平原,且未来部分地区仍呈增长的趋势。PM_(2.5)浓度上升的驱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排放,其中,南疆的PM_(2.5)主要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尘气溶胶,而其他地区PM_(2.5)主要来自人类活动排放。
【关键词】PM_(2.5) 空气污染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基金】河南省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PAP201801)
【所属期刊栏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