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地区鱼虾混养模式下密度对罗非鱼的生长、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2019-03-15分类号:S965.125
【部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农业部淡水鱼类遗传育种和养殖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
【摘要】为优化鱼虾混养模式,设置不同的罗非鱼(Oreochromis)养殖密度(6 000、8 000和10 000尾/667 m~2),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轮捕轮放,每次每口5 000尾,通过150 d的养殖比较分析罗非鱼生长、血清代谢和非特异性免疫。结果显示:3个密度下罗非鱼增重率分别为71 194%、69 285%和49 977%,特定生长率分别为4.37%/d、4.36%/d和4.14%/d;10 000尾/667 m~2密度下罗非鱼血清中葡萄糖、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浓度均低于6 000尾/667 m~2和8 000尾/667 m~2密度组,而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含量则呈现相反的趋势;肝脏免疫基因C-LZM表达量随着养殖密度的上升显著下调,而IL-1β、TNF-α则与之相反,6 000尾/667 m~2密度下罗非鱼肝脏表达水平显著低于10 000尾/667 m~2组。结果表明,高密度养殖下养殖密度对罗非鱼生长、血清代谢、肝脏免疫基因表达影响显著,建议罗非鱼密度不高于8 000尾/667 m~2。
【关键词】鱼虾混养 养殖密度 特定生长率 血清代谢 非特异性免疫
【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2017JBFZ03);;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46);; 罗非鱼原良种保种选育(2130315)
【所属期刊栏目】淡水渔业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