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分类结构形成机制
2019-03-15分类号:S718.54
【部门】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森林培育及生态系统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摘要】【目的】群落分类结构是群落内物种组成的一种直观反映形式,群落分类结构指标与零假设模型的差异能够反映出局域生态学过程(环境过滤和种间竞争等)对群落分类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基于长白山地区3块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阔叶红松林样地数据,本文首先分析了长白山典型群落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类结构特征,并利用群落随机零模型计算标准化差异值(SES)判断影响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学过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分类结构均具有一定的尺度依赖性,随着尺度的增大,属种比和科种比呈现下降趋势。幂函数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3块样地的属-种关系和科-种关系。通过比较实际群落与随机群落分类结构的差异,我们发现在局域尺度上,次生针阔混交林和椴树红松林的属种比和科种比均显著低于随机群落(SES为负值),次生杨桦林群落属种比的SES值则在绝大多数尺度上为正值。【结论】环境过滤和扩散的限制作用对次生针阔混交林和原始椴树红松林群落分类结构形成的影响要强于种间竞争,而在次生杨桦林中,竞争作用始终占据主导作用。群落的分类结构受到多种生态学过程的综合影响,它们的相对作用强度会随尺度和演替阶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关键词】分类结构 环境过滤 种间竞争 演替阶段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17YFC0504001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70643)
【所属期刊栏目】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