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9-02-27分类号:S917.4
【部门】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系江苏省沿海池塘养殖生态重点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摘要】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养殖模式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冗余分析(RDA)肠道菌群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实验设置6种养殖模式:罗氏沼虾单养(MP组)、罗氏沼虾+浮萍(Lemna minor)(PP组)、罗氏沼虾+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PF组)、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鲢(PMF组)、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PMP组)、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鲢(PMPF组)。养殖64 d,测定水环境因子(浊度、DO、pH、Chl.a、COD、BOD、NO_3-N、NO_2-N、NH_3-N、TN、TP、PO_4-P、TOC)及肠道菌群结构。结果表明: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模式对水体浊度、PO_4-P、TN和Chl.a具有显著影响(P<0.05),MP组PO_4-P浓度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组(P
【关键词】罗氏沼虾 养殖模式 肠道 菌群 环境因子 互作
【基金】国家“十二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2012ZX07101-007);; 江苏省2018年苏北科技专项(SZ-YC2018046);; 盐城市科技项目(YKN2014002)
【所属期刊栏目】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