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社区居民生计方式转型与传统文化适应:基于个人建构理论视角
2019-02-06分类号:F592
【部门】广州大学旅游学院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摘要】近年来,旅游与生计方式的话题受到学者关注,但较少从"人"的角度关注旅游社区的生计方式转型。文章结合个人建构和文化适应理论视角,运用积贮网格分析方法,以雨崩藏族村寨为案例地,构建了"宗教信仰-传统规则-日常生活"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究民族旅游社区居民在生计方式转型中的传统文化适应。研究发现:(1)相比现代旅游业,传统农牧业生计方式与神山信仰亲和度高,本地人内心更加安定。(2)传统规则在传统农牧业生计方式下对社区治理成效显著,但在旅游治理中失灵,当地人为此焦虑但却无能为力。(3)旅游社区日常生活失去了农牧业时期的节律性,闲暇时间被挤压。这一系列文化不适与族群"文化恢复力"的强弱和旅游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文章最后还探讨引入"文化资本"以完善旅游可持续生计框架。
【关键词】生计方式转型 传统文化适应 个人建构理论 积贮网格分析 民族旅游社区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15ZDB1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知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过程与机理”(4177116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知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17YJCZH111)共同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旅游学刊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