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旅游地自助游发展水平与交通可达性的耦合研究——以黔东南州为例
2019-01-31分类号:F592.7;F512.7
【部门】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
【摘要】基于游客出行轨迹的网络结构特征,分析旅游目的地交通结构已成为研究交通可达性的重要内容.该研究通过筛选、挖掘网络游记文本中的时空信息,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可达性模型、耦合模型等,以西南民族旅游目的地黔东南州为例,分析了州内自助游网络结构特征与州内交通可达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州内自助游发展水平与交通可达性的耦合协调关系,为民族地区自助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通过网络游记数据挖掘,州内自助游旅游节点主要有27个,且主要分布在交通干线经过的县(市);2)黔东南州自助游网络整体密度较低,边缘与核心节点联系较弱,互动性差,网络结构整体呈现出不均衡性;3)27个旅游节点中平均最短出行时间179.67分钟,其中肇兴侗寨可达性最佳,加车村及加榜梯田可达性最差;4)旅游节点与所在县(市)自助游发展水平与旅游交通可达性耦合度与协调度整体较低,其自助游发展水平与旅游交通可达性存在一定错位.
【关键词】自助游 网络结构 可达性 耦合协调 黔东南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12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YJCZH050);; 国家旅游局面上基金项目(16TAAG024);国家旅游局万人英才项目(WMYC20171064)
【所属期刊栏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