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特征
2019-01-15分类号:S718.5
【部门】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地,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植物群落特征,为有效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以及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研究区建立73个样地,通过样方调查,从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生活型及群落结构等方面对植物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共计维管植物91科180属251种,其中蕨类植物16科21属25种,重要值前3位的物种分别为芭蕉、毛竹和桫椤。(2)群落种子植物区系成分以热带为主,包含一定比例的温带成分;生活型以小高位芽植物为主,1年生植物最少。(3)群落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亚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4个层次,高层建群种主要为毛竹、杉木、亮叶桦和川钓樟等,中层主要为芭蕉、粗糠柴、罗伞和脚骨脆等,低层主要为柃木、红果黄肉楠和金珠柳等;桫椤平均高度为3. 58 m,在灌木层中优势地位明显,年龄结构稳定。(4)乔木层植物胸径以2~8 cm为主,灌木层以 9 cm的物种主要有芭蕉、杉木、亮叶桦和桫椤等,平均胸径
【关键词】赤水桫椤保护区 群落结构 植物多样性 聚类分析
【基金】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国家标本平台--教学标本子平台运行服务资助项目(2005DKA21403-JK);; 环保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监测项目“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野外监测示范”(2015)
【所属期刊栏目】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