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私为官”:《南部档案》所见清末硝磺政策转变及其在地效应
2019-01-15分类号:K252
【部门】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梳理新近发掘的《南部档案》并结合已出材料,得见清末硝磺领域发生了一次微妙却重要的改革。光绪中叶以降,随着洋产入侵、朝廷括财及地方自筹自支趋势日盛,贵州和四川接连以机巧的"化私为官"策略,先期获得禁品硝磺的商业开采和贩销权,并逐步结合地情推行"官运商销""局运商销"等体制,取代了旧有军政型限产采买制。就卷入新政的南部县而言,由于市场有限及价格管制,硝磺官卖未达当局经济预期。以官店为代表的新利益主体的引入,强化了缉私氛围,激起更多缉私行为,客观上达致改革的"禁私"目标。但同时却致发了更多诬告性"贩私"案,对地方社会秩序造成冲击。领域内利益格局也发生变化。营汛系统已基本被排除在利益圈外。南部县衙则各方周旋,疲于应付,对新政态度趋于谨慎。承商虽有"威势"但不获实利。炮房、药铺等民商与贫弱小民一样,处于被动承受地位,愈发无意且无力参与"走私"。当局"刀尖上跳舞"式的革新总体上得不偿失。
【关键词】硝磺政策 化私为官 禁私 在地效应 《南部档案》
【基金】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1&ZD093);;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文化研究中心2018年度项目“清至民国四川硝磺政策演变与社会效应”(批准号:QYYJB1801);; 西华师范大学英才基金项目“清代以来嘉陵江流域环境史研究”(批准号:17YC240)阶段性成果之一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经济史研究
文献传递